1950年12月31日,第三次战役正式打响。志愿军和人民军紧密配合,一路高歌猛进,屡屡取得胜利,给敌人造成了沉重打击。面对接连失利的“联合国军”,他们只能狼狈地撤退,最终停留在三七线附近。然而,尽管战果显赫,彭德怀司令员却敏锐地察觉到一种潜藏的危机,他不禁感到一丝不安。
彭总注意到了一个异常现象。尽管敌军节节败退,但每当夜幕降临,撤退的速度总是保持在每夜30公里左右。彭德怀深知,这样的撤退速度不符合常理,尤其是敌军在不断失利的情况下,居然能够有条不紊地维持这样的撤退进程。彭总感叹道:“这个李奇微不简单!”
果然,不到半个月时间,彭总的预感应验了。美军的精锐部队突然反扑,从三七线附近开始,李奇微带领的美军展开了局部试探,逐步转为全面进攻,令志愿军措手不及。
展开剩余80%李奇微,这位在朝鲜战争中给我军带来不小痛苦的美军指挥官,成为了彭德怀最为关注的对手之一。彭总评价他为“最值得重视,也最值得尊重”的敌人,这无疑反映了李奇微非同凡响的指挥才能。李奇微,1917年毕业于西点军校,毕业时校长正是麦克·阿瑟。然而,他与这位校长并未有太多的亲近,李奇微对阿瑟的做派颇有微词,认为他喜欢夸大其词、自吹自擂,过于刚愎自用且固执己见,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观点,哪怕明知错误也不愿改变。
与大多数美国陆军将领不同,李奇微的履历中还有一项特别的标记——西点军校的橄榄球队队长。这个位置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获得的,能够担任这个职务的人,未来的军事生涯无疑会一路顺风。尽管如此,李奇微的晋升并不显得特别迅速,他从一名少尉逐渐晋升为师长,经过了整整二十五年的艰难奋斗。
1950年12月,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因车祸身亡,李奇微接替了这个重大的指挥位置。当他坐上飞机飞往南朝鲜的大邱机场时,给迎接他的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走下飞机时,李奇微戴着标志性的毛边帽,脖子上挂着两颗黑色的手雷,这是他的“光荣弹”,这些手雷一直陪伴着他,成为他标志性的装备。
接手第8集团军后,李奇微震惊地发现,美韩及“联合国军”的士气低迷到极点。第8集团军的士兵对指挥官失去了信任,指挥官们对士兵能否再次打胜仗也充满了疑虑。尤其是在汉城以东,南朝鲜部队的溃败让汉城的十余万“联合国军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局面。
面对这一局面,李奇微果断做出了决定,放弃了汉城,指挥部队向南撤退,并保持每夜30公里的撤退速度。他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撤退方式,并非没有原因。李奇微深刻洞察到志愿军的特点,尤其是其夜行军的速度相对较慢,最多也只能行进30公里。而这种速度,使得志愿军虽然在夜间无法与美军接触,但白天却处在美军空军和地面火力的打击范围内。
为了鼓舞士气,李奇微做出了不少调整和改革。他给第8集团军全体官兵写了一封信,激励士兵们要树立信心,重振斗志。他还对参谋队伍进行了严格整顿,要求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,否则将受到严惩。李奇微深知,面对志愿军的强大压力,美军急需一剂强心针。他亲自飞临战场,实地观察战况,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存在感,来提升士兵们的士气。
李奇微不止一次地强调“更换脑筋,换人”。他果断地撤换了五位师长,提拔了一批新的指挥官,特别是那些能够和他并肩作战的将领。同时,他指示士兵们拆除吉普车上的帆布车蓬,认为这种伪装只会让士兵产生虚假的安全感,实际上毫无防护作用。这一决定让美军的指挥官们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,直接坐在敞开的吉普车上奔驰在战场上。
这些举措果然让美军焕发了新的活力,士气逐步得到恢复。在后来的战斗中,李奇微的这些改革使得“联合国军”逐渐扭转了战局,开始从一个劣势局面中挣脱出来。许多人认为,正是李奇微的指挥才让“联合国军”扭转了朝鲜战争中的困境。
1951年1月8日,彭总得知美军在乌山一带设置了包围圈,立刻果断下令部队停止追击,第三次战役宣告胜利结束。然而,这一举动让金日成感到不满,他无法理解彭德怀为何如此忧虑。事实上,彭总内心的担忧远非金日成所能体会,因为几十万中朝军队面临着强敌的包围,关乎到的,不仅是几万士兵的生死,更是一场战争的胜败。
在撤离汉城之前,李奇微在第8集团军司令部的墙上留下了这样一行字:“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官致意!”这句话不仅是对对手的尊重,也彰显了他对自己部队的信心和决心。
彭德怀知道,李奇微虽然十分强悍,但他相信自己的部队、自己的指挥能力和那些勇敢的士兵,志愿军将永远无法被轻易击败。虽然李奇微不断以各种策略对志愿军展开攻势,但志愿军始终坚韧不拔,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得以保卫阵地。
李奇微虽然精确掌握了志愿军的战术规律,并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,但他最为失败的一点就是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和耐力。尽管他集中力量展开进攻,但志愿军却始终能够承受住这场“火海战术”的攻击,始终未被打垮。李奇微最终也意识到,他无法在这场战争中取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银行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